石吊兰

石吊兰
(《植物名实图考》)
【异名】黑乌骨(《植物名实图考》),石豇豆(《草木便方》),石泽兰、大姜豆、小泽兰(《分类草药性》),岩豇豆、岩茶(《贵州民间方药集》),岩泽兰(《贵阳民间药草》),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蜂子花、瓜子草、石花(《湖南药物志》),接骨生、山泽兰、千锤打、产后茶(《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石吊兰
常绿小灌木,高达25厘米,攀附石上或树上。叶对生或3叶轮生;革质,长椭圆状拔针形,长2.5~5厘米,宽0.8~1.2厘米,先端钝形或尖,边缘具钝状稀锯齿,基部楔形或钝圆,主脉下面凸出;叶柄紫红绿色。聚伞花序腋生及顶生,花梗长约1厘米;萼深5裂,裂片狭披针形;花冠简状,白色至淡红色,长约5厘米,中部以上膨胀,2唇形,5裂;发育雄蕊2,退化雄蕊2;雄蕊1,于房上位。蒴果线形,长约7~10厘米,直径3毫米。种子细微,纺锤形,褐色,两端有褐色毛。花期8月。
生于山坡岩石阴湿处。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采集】8~9月采收,晒干。
【性味】甘苦,凉。
①《草木便方》:"甘。"
②《分类草药性》:"苦,有毒。"
③《贵阳民间药草》:"甘苦,平,无毒。"
④《文山中草药》:"苦,凉。"
【功用主治】清肺消痰,凉血止血,祛湿化滞,通络止痛。治肺热咳嗽,吐血,崩带,菌痢,疳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通肢节,治跌打,酒病。"
②《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养阴血。治风湿气肿,头闷眼花,诸虚。"
③《分类草药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风除湿,跌打损伤。"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⑤《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妇女血气病。"
⑥《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崩带,风湿痹痛,小儿疳疾及内伤喘咳。"
⑦《文山中草药》:"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治菌痢,风湿疼痛,皮肤化脓性感染。"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腰、四肢痛:石吊兰、杜仲各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热咳:岩豇豆、青鱼胆草、岩白菜各五钱。水煎服。(《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跌打损伤:石吊兰五钱,水煎,兑酒服;外用捣烂敷伤处。(《湖南药物志》)
清空输入框

在线工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