璋㈢勘

【简介】
谢翱(1249—1295)南宋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原籍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徙建宁浦城(今属福建)。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谘议参军。文天祥兵败,脱身避地浙东,往来于永嘉、括苍、鄞、越、婺、睦州等地,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结月泉吟社。谢翱有《晞发集》、《西台恸哭记》,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生平
其父谢钥是闽东经学名家,尤精于《春秋》之学,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辨证》。谢翱幼年受良好家教,熟读历史上忠诚英烈之传记,养成了封建文人落拓不羁的个性与坚贞气节。少年时曾随父迁徙浦城生活。咸淳元年(1265),赴临安参加进士科考,试进不中,作《宋祖铙歌鼓吹曲》12篇和《宋骑吹曲》10篇,被太常寺采作朝廷乐曲,元代文学家吴莱称赞其诗“文句炫煌,音韵雄壮”,可与柳宗元媲美。
宋德佑二年(1276)正月,元兵攻陷临安。五月,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七月,右丞相文天祥改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兵马,传檄各州、郡,举兵勤王。谢翱献出全部家产,并招募乡兵数百人,到南剑州(今南平)投奔文天祥,被委为谘议参军。翌年,元兵由浙入闽,谢翱跟随文天祥抗击元军,转战于闽西龙岩、广东梅县、江西会昌等地。文天祥兵败撤退,在赣州章水上与谢翱握别时,曾赠与一方端砚。不久,元军占领江西,谢翱离开赣州,潜回祖籍浦城务农。
至元十六年(1279)因不堪元人繁苛的徭役压迫,辗转入浙江。3年后,听到文天祥被害于燕京柴市的消息,无比悲愤,常独自行游于浙水之东,见到与文天祥握别时相似的景物,便徘徊顾盼,失声恸哭。在浙期间,谢翱隐居于山林间,时常探幽揽胜,所交游者皆南宋遗民;成立“汐社”,与主持“江源讲经社”的诗人方凤、吴思齐及当时著名文人吴谦、邓牧过从甚密。宋亡后笔耕不辍,写下大量缅怀故国和文天祥的诗文。尽管元人对其追缉甚紧,但对宋室仍一本初衷,时常以诗明志。
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南元僧杨琏真伽挖掘宋会稽皇陵,以遗骨修建镇南塔,并将所得金银、宝器用于修建天衣寺。谢翱协助会稽山阴人唐珏、温州平阳人林景熙伪装成采药者,冒险用他人骸骨暗中换取宋高宗、孝宗遗骨,又以重金请渔人网获被元兵抛到湖中的宋理宗颅骨,将之转至绍兴兰亭山安葬。葬毕,移来宋故宫的冬青树种于墓上,作为标志。谢翱作《冬青树引》云:“愿君此心无所移,此树终有开花时!”表达抗元复国的信心。至元二十七年(1290),谢翱登严子陵钓台,设文天祥牌位于荒亭隅,以竹如意击石,歌招魂之词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水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亡国之痛溢于言表,歌罢竹石俱碎。同时,谢翱还写下著名的《登西台恸哭记》散文,同时期所作《哭所知》、《西台哭所思》、《哭广信谢公》等诗,都是哀悼故国和亡友的泣血吞声之作。
元贞元年(1295),谢翱寓居杭州西湖,因肺疾复发客死他乡。其友方凤、吴思齐等人遵其嘱,将谢翱葬于严子陵钓台南,并在墓前修建许剑亭。
文学创作
谢翱诗、文、词俱工,而诗的成就尤为突出。其诗重苦思锤炼,既屈蟠沉郁又激越雄迈,善于曲折达意,时造新境。许多诗作真实地再现当时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归来多雨臼生鱼,穴虫祝子满户枢”;描述沦为遗民的凄苦:“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抒发对文天祥死难的深沉哀思:“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直陈雪耻复国的心志:“鞭尸仇未报,函首捷终驰”。其诗作深刻反映重大的政治时事,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在艺术手法和章法格局上,博取李贺、贾岛、孟郊、张籍诸家之长,又能进行创新,使之独具一格。如打破绝句独立自守的藩篱,采用绝句组诗来曲折叙事和倾诉积愤哀思的手法,深得时人称颂。谢翱的诗影响深远,明代杨慎评价道:“其学李贺歌诗,入其室不蹈其语,比之杨铁崖(维桢)盖十倍矣。其仿孟郊体,……郊岛亦不能过也。”清代纪昀指出:“南宋末,文体卑弱,独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近代台湾诗人丘逢甲曾写道:“月泉诗卷凭谁定—还待当时晞发人。遥忆参军谢皋羽,西台朱鸟独伤神”,勉励台湾进步诗人继承谢翱的爱国诗风。
谢翱生前著书殆百卷,至今传世的仅存:《登西台恸哭记》、《天地间集》、《晞发集》10卷和《晞发遗集》2卷,《晞发遗集补》1卷。

在线工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