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

【学校名称】滁州学院
【学校简称】CHZU
【学校标识码】4134010377
【学校招生代码】10377
【学校性质】公办、普通本科、综合类大学
【隶 属 于】安徽省
【藏书数量】107万本
【创办年份】1950年
【占地面积】1633.50亩
【学校原名】滁州师范专科学校
【所在城市】安徽滁州市
【学校地址】琅琊校区:滁州市琅琊西路2号;会峰校区:滁州市会峰西路1号
【邮政编码】239012
【招生网址】http://zsw.chzu.edu.cn
【学校官网】http://www.chzu.edu.cn/
【学校邮箱】1270024362@qq.com
【联系电话】0550-3518833,0550-3510048
【学校概况】
  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学校是一所以工、管为主,工、管、文、理、经、教、农、艺八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
历经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滁州学院。
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2.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19.8万册。
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
现有教职工11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8人、副高级职称240人,博士251人(含在读78人)、硕士727人。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7867人。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荣校、尊学敬道”的优良校风,深入践行“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探索一条“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
党建和思政工作呈现新气象。
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忠诚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实践育人,注重文化育人,落实关爱育人,推进网络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荣获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全国乡村道德模范”“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
2015、2016、2017年学校领导班子在安徽省委党建和发展综合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等次。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
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
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
“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地理信息科学、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四个应用型专业被艾瑞深研究院列为中国高水平专业。
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7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
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提高。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探索“转型为基、实践为要、双创为核”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五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一线贯穿、三点发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地方应用型高校‘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探索”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建有实验室和实训中心19个,其中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40个。
2014年以来,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16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
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9项,位列全国同类院校第18位。
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130项、省级奖930项。
获国家授权专利91项。
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人民日报》官微发布2015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薪酬百强榜,我校位列全国高校第92位。
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总体较好,各项调查结果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学校荣获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
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
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
2014年以来,获批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和省人才办Ⅱ类引才平台各1个。
引进国家级人才5人;新增教授40人,引进和培养博士85人,专任教师博士率位居安徽省同类高校前列。
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
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
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
深化与滁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与多个县(市、区)签订合作协议。
与康佳集团、全柴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
2014年以来,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80项。
获批国家专利329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3项,3项发明专利实现技术转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入选2017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
科技到账经费持续大幅提升,2017年净增1800万元,达到3844万元,位列安徽省高校第10位、同类高校第2位,其中产学研合作经费占75%以上。
开放办学取得新进展。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与美国、英国、韩国、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台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牵头安徽高校与台湾高校成功举办五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成为皖台教育交流合作品牌。
加强与国内知名应用型高校交流,与省内应用型联盟高校共享资源。
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班,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班实现全覆盖。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12348”发展思路,突出内涵发展,推进质量提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在线工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