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护理职业学院

【学校名称】运城护理职业学院
【学校简称】运城护理职院
【学校标识码】4114014397
【学校招生代码】14397
【学校性质】公办、专科(高职)、医药类大学
【隶 属 于】山西省
【创办年份】1970年
【占地面积】380.00亩
【所在城市】山西运城市
【学校地址】山西省运城市复旦西街2155号
【邮政编码】044000
【招生网址】http://www.ycptu.edu.cn/zs/index.asp
【学校官网】http://www.ychlxy.com/
【学校邮箱】ychy2510888@163.com
【联系电话】0359-2510888,0359-2510022
【学校概况】
  学院简介运城护理职业学院是在原运城市卫生学校基础上组建,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运城市人民政府管理的公立高等职业院校,以护理职业教育为主,同时兼顾医学技术类和药学类教育。
学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复旦西街2155号,西邻舜帝陵景区,东邻运城学院,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历史沿革1、1970年,运城地区卫生学校成立;2、2001年,运城撤地改市,原运城地区卫生学校更名为运城市卫生学校;3、2003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与山西医科大学联合举办山西医科大学运城学院;4、2011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运城市卫生学校升格为运城护理职业学院。
基础设施学校占地380亩,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建有功能完善、结构合理、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大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公寓、多功能餐厅等,可满足6000名在校生学习和生活。
建有解剖、化学、生理、病理、药理、生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护理、口腔等专业实验室以及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综合技能训练室等共计70余个,图书馆藏书24万余册。
学校拥有一座二级甲等附属医院,还在运城市13个县(市、区)、大型厂矿医院及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了50多个教学医院及实习基地。
人员结构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爱岗敬业、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现有教职员工280人,专兼职教师226人,其中高级职称46人,硕士研究生60人;职业教育国家级名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人,省级骨干教师10人、省级教学能手4人;在省内外各类职业教育学术团体担任会长、理事长、理事15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名,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8人。
学校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2000年以来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7项,共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46篇,主编、参编教材35部,出版专著15部。
专业设置目前,学校实行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双轨制。
设有口腔医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8个高职专业,以及护理、医学检验技术、中医(针灸推拿)等中专专业。
招收高考、对口升学、“3 2”的大专生和中考生。
口腔医学专业填补了我省高职口腔临床医学的空白,护理专业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护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建设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荣誉称号学校办学成绩突出。
2002年,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2003年,被教育部、卫生部确定为“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护理专业被确定为“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护理实训基地”,同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学校多次受到山西省教育厅和卫生厅表彰,先后荣获省卫生厅授予的“文明卫校”、“优秀学校”称号,荣获省教委授予的“合格中专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中专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2011年,被评为运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运城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运城市园林单位。
2012年被评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运城市文明和谐单位。
2013年,被评为全省五四红旗团委,运城市三八红旗集体,运城市模范单位,建设“美丽河东、大美运城”十佳优质服务单位。
2014年被评为山西省模范单位,山西省五四红旗团委,运城市文明单位标兵。
2015年我院再次被评为山西省五四红旗团委,山西省三八红旗集体,运城市三八红旗集体。
2016年被评为运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运城市文明单位标兵、运城市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运城市先进离退休干部党组织。
人才培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护理职业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以“立足运城、服务山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创新实践,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精业尚能,厚德济生”的校训,树立“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求是、表率、敬业”的教风,“勤学、善思、砺能、笃行”的学风,大力弘扬“明德至善,精勤不倦”的校园精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建校48年来,先后为社会培养了各类医学人才3万余人,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线工具导航